中文

027-83633330

专访资深工业设计师——李凤朗

2019/07/101848

转载网站:搜狐 《设计》杂志专访资深工业设计师——李凤朗.jpg

近20年的跨国企业高管经历,拥有多文化背景的交流沟通经验,熟悉国内外研发制造的格局与范式,深刻解读行业的发展问题,实践设计驱动下的创新思考……这些让李凤朗在创立品牌的初期就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视野之下,注定了品牌的生命力与感召力。

这些年创立品牌的设计师越来越多,但都免不了落入俗套。一个品牌如同一个人,有肉体更要有灵魂,而品牌的灵魂往往跟创始人的价值观念密不可分。这些价值观深植于创始人的内心深处,是多年阅历的沉淀,更是富有责任心的洞察。

当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“大众创业,万众创新”的热潮中,伴随而来的是众多的企业和投向市场的产品,以及民众越发不知所需的选择。如果依然站在技术与商业驱动的视角去发展,我们只能哀叹企业家的短视功利。

18年的设计经历,练就了李凤朗的全球化视角,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去解读大设计。产品、品牌,都只是他们思考的载体,更重要的是他们给予了未来的生活方案,奠定了基本的创新模型与方向。未来的L+将在这条对的路径上去做更多探索性的尝试,希望这种努力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共鸣,给产业更多的启发。

李凤朗先生是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,合肥市工业设计协会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

《设 计》:您在联想工作了18年,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?

李凤朗:在联想这个平台确实收获很多。最早代表中国去做国际化的企业,去组建国际化的设计团队,大概有12个国家的设计师为联想工作过。最大的收获是真正体会到不同文化背景的设计师如何思考问题,同时又代表了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,从更大的范围去看不同文化的差异。其次,联想是一家中国企业,在中国的土壤上建立品牌并发力、参与到全球竞争中。如何把中国文化嵌入进去,做整个跨文化的统领,最终找到突破性的设计方案,这点很重要。最后,如何让一家企业在设计上持续领先,在过去的18年里,我带领这个团队至少做到了十年的全球设计领先,这是非常愉快欣慰的事。


《设 计》:谈谈设计管理在企业里的应用及影响?

李凤朗:设计管理通常跟企业里的人财物管理一致,但更重要的是设计师的管理。如何去管理这些人的创造力?保护他们的创造性,激发他们的创造性,并持续给予他们动力。有时要给予他们压力;有时要让他们放松;有时要把重要的问题说得轻描淡写;有时要把简单的东西说得严重。经常要做这样不同节奏的调整,重要性的调整, 才有可能一步步按照诊断的目标去做设计的突破。另外很重要的是如何去做一个管理者。深入解读产业,分析、观察企业的优缺点,找到适合这家企业的突破性解决 方案。这可能与传统的管理范畴不同。传统的管理范畴更多的是基于抽象的,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可衡量的指标。真正的创造性是不那么容易衡量、测量的,包括人的 潜力激发。需要基于不同的人,不同的文化背景,不同的项目,考虑不同的状态。


《设 计》:如何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去探讨设计?

李凤朗:设计是这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。在联想收购IBM之后,它的品牌影响力要面对全球的质疑。从设计角度找到YOGA的产品原型,通过产品原型概念发布后的市场影响力,得到了全球产业链的认可。产品上市后变成高端产品,又成为高端的产品品牌。在全球产业链的合作过程中,最核心的体会是找到对产业最深入的理解,找到突破性的设计方案。很多讨论应该基于价值和方案,基于什么样的产品可以让这家公司往前走一步。所以我觉得跨文化的沟通中最简单的介质是创造价值。

《设 计》您的创业方向为何选择日用家居领域?

李凤朗:这是设计本质的问题。如何站在设计、人文的角度去思考未来是什么?从人的角度提出生活方式,以及产品定义的原则。拿着这个原则再去跟技术对话。整个思考是以人为核心的大体系。这套体系不是融在技术里面,而是要跟技术对话。让我真正下定决心离开联想,从商业的角度看是这个舞台小了,但从设计的角度看是这个舞台更大了。在IT领域里,设计的角色是努力找到一个能跟技术对话的体系,从而影响整个产品定义和技术的走向。如果回到生活品类里,80%是靠对人的理解来驱动的。今天我们听到太多来自技术的声音,是技术对世界的改变。在这个大的产业环境里,我几乎很难听到来自人的声音,员工几乎是这个体系里的机器,没有生活。那我们创造的产品是生活吗?不是。


2016年我花了一年的业余时间和几个研究生一起思考一个问题:人到底是什么?我们研究了整个生命进化的过程,重点是原始的人和自然互动的过程。研究之后,我更加坚信设计是什么,设计在未来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。有三个因素是非常重要的,从未来造物的角度来说是要敬畏的。人最基本的生理、心理、社会特性是很难改变的,是缓慢进化的。从现代文明推算,原始文明到现在最多5000年。我们相信人类未来是可持续的,从这个时间角度来看,人类还处在一个很原始的阶段,很多特性还受制于体内的DNA,进化过程中与自然互动形成的基因记忆。我们不会瞬间进化,很多生理能力不仅没有进化,反而退步了。人类处在一个很脆弱的角度。面对未来,我们要基于人的生理、心理、社会性,以进化能力和便捷为核心,从而去定义产品,定义生活,创造生活。这种创造是以人能感受到的,人的能力的局限性为出发点,这才是设计的根本。

我们做品牌也是从这个角度去尝试。如果顺利的话,会对很多品牌、科技企业有大的启发。在过去十几年IT高速变化的过程中,我们已经看到很多野心勃勃的技术是不对的,最后以失败告终。不是技术不成熟,而是技术没有找到对的假设来做基础架构的定义,很多事超越了人的生理、心理、社会性的基本原则。希望这是对今天这个时代有意义的探索。

《设 计》:如何定义L+品牌的DNA?

李凤朗:在联想这个平台确实收获很多。最早代表中国去做国际化的企业,去组建国际化的设计团队,大概有12个国家的设计师为联想工作过。最大的收获是真正体会到不同文化背景的设计师如何思考问题,同时又代表了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,从更大的范围去看不同文化的差异。其次,联想是一家中国企业,在中国的土壤上建立品牌并发力、参与到全球竞争中。如何把中国文化嵌入进去,做整个跨文化的统领,最终找到突破性的设计方案,这点很重要。最后,如何让一家企业在设计上持续领先,在过去的18年里,我带领这个团队至少做到了十年的全球设计领先,这是非常愉快欣慰的事。


《设 计》:如何去做一个代表中国的品牌?

李凤朗:今天我们谈了很多商业语境,是基于200年的工业制造。商业性的品牌只是200年的载体和一种方式。面对未来我们一方面需要这样的商业性品牌,一方面要把品牌赋予更多的内涵,探寻上千年留下来的文明哲学。第一步的重点还是从东方去做挖掘,很多技艺、生活方式是一直延续的。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出发,沿着对的路做一点尝试和努力。希望这种努力最后能让更多的人产生共鸣,对更多的产业有启发。

《设 计》:如何完成从“中国制造”到“中国创造”的转型?


李凤朗:中国制造要从全球资源分配的角度、国家影响力的角度来看,这是一种主动和被动的分工。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,世界经济的动力开始向中国转移。在转移的过程中,中国要创造更多的价值。只是简单地按照一个产业的标准规范,然后承担生产制造的角色,是不能满足全世界人民对生活增长的需要,所以一定要做创造。创造最大的动力在哪里?它的价值是什么?有一条非常清晰的路径摆在面前,我们要站在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去创造美好生活。这样我们就找到了造物的根本。中国和世界要在一起创造美好生活,美好生活的根本不一定要消耗大量的物质,这是东方的智慧和哲学。这种智慧和哲学能帮助未来200年的世界和谐发展。从创造美好生活这样一个大目标出发,东方文化在和自然几千年的斗争智慧里,有我们可以汲取的正确认知和价值观。我们可以解决资源匮乏的问题,发展的问题,最终要让所有人感到幸福。

坦率的说我是从联想出来以后再去学习什么是生活的。在企业的快节奏里,我没有时间去坐地铁,坐地铁的整个过程效率不够高。从家里到地铁站,一步一步走路的节奏,是我内心不能容忍的。我们的生活节奏超出了人正常生理走路的过程。

过去我们都在谈制造加工,单元是一个企业,功能是接订单、买物料、生产。我们都在为这样的环节服务。这个过程中所有人几乎都没有生活。我们在做抽象的数字,计划着如何更高效,如何接触更多用户,产生更多的购买。购买之后的情形是怎样的我们却不知道。所有的商业都注重销售,但产品卖出去以后是否为用户创造了美好生活?维修服务也受法律保护,我们和用户之间是法律关系,超过法律范围就要付费。整个商业是扭曲的、错位的。所以整个商业不应该再进入到生产制造里,把产品销出去,这些都不用重要,应该交给社会基础公司或者机器人去做。真正面对用户的公司是活在用户的生活里。员工每天和用户在一起,带领用户一起生活。这才是一个品牌未来要去做的事情。

《设 计》:在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,我们未来到底要创造怎样的物质文明,应该造什么?怎么造?

李凤朗:如果从文明的角度去看,今天的丰富不能叫文明。这是一种罪恶,一种浪费,是人的本性里贪婪的释放,占有欲的释放。人一生中所要消耗的物理性质的东是很少的,但是可以创造更多精神层面的体验。我们没有看到世界语境下的商业在按照对的方向去发展,我们只看到了浮躁。如果再往前类比,跟国家种族之间的屠杀抢夺没有差别。我们无非是想拥有更多的东西,这是源自我们基因里的恐惧,害怕没有吃的,没有穿的,没有住的,没有用的,担心我们拥有的不是最好的。

从宏观的角度去看,无论从个人还是企业,都很难逃出这个时代。站在当下,面对未来,通常是看不清楚的。如果我们稍微后退一点,回看过去这几十年,我们做的是什么?做事的根本是什么?可能会帮助我们去看未来是什么,而不被当下迷住。二战之后的商业以全球化的品牌运作为主,内在根本是全球化分工。全球化分工的商业有个重要特征就是企业只能成长,不能停滞。一旦销量降低,带来的根本问题就是整个价值链的信任失,这就是商业的根本。所以按照这个根本高速发展下去的结果就是创造了大量的快消品。快销品的本质是满足商业成长的需要。从用户价值来说,是激发人们在产品使用之前的购买欲望,让用户在购买过程中获得快感。很多销售环节夸张了产品的感受当回到用户的生活场景里面时,发现很多并没有达到预期。过度的快消品造成了太多的浪费。造物的本质是为了创造生活,但是我们创造了看似无限的无差异产品,并没有创造出生活的新体验。今天整个人类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能高效的利用自然资源,让人类能够更好的可持续。这是一个必然的转折。如果人类不能做好这个调整,我们的资源会很快枯竭,自然环境会受到更大的污染。再去治理就要花费几倍的代价。其实我们已经到了一个绝对的未来,绝对的趋势。

我们想做的就是有限的几种生活。从人的角度,这是他的需要,能够识别出来,并且能够享用,同时这些产品是可持续的,能够带来生活创造的原型,这个方式是健康的。希望这些产品被使用以后有非常大的创造性。可以在家族里代代相传,不是因为节俭,而是因为这个产品能将三代的生活延续下去。当一个家族的生活方式、价值观、情感等能够几代相传,这个家族是让人尊敬的,这些东西才是最无价的。这些是人类应该去享受的,而不应该是在商场享受刷卡的过程。这才是未来,也是我特别想去尝试做的事情。

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自网络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作任何商业用途,如有标错或侵权,请与我们联系:王女士15818642606

分享到:
在线客服 027-83633330 返回顶部